中国政法大学端升书院是“中国政法大学哲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是我校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推进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着力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新建制,是“现代书院-法大模式”的新探索。
书院以“端升”命名,是为了纪念我校首任校长,著名的法学家、政治学家钱端升同志。钱端升(1900—1990),1924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学位。1924年归国后,在清华大学讲授政治学、宪法学。1927年春季兼任北京大学教授,同年秋季应聘为中央大学政治系副教授。1930年回清华政治学系任教并在北大兼课。1937—1949年,四次应邀赴美国参加学术会议和讲学,其中1947年10月至1948年任哈佛大学客座教授,讲授中国政府与政治。回国后任教于北京大学,1949年5月担任法学院院长。1952年院系调整,参与北京政法学院筹建并担任首任院长,同时兼任外交学会副会长、对外友协副会长、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外交部顾问,致力于新中国法制建设。1954年,被聘为全国人大宪法起草委员会顾问,参与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1974年,出任外交部国际问题研究所顾问及法律顾问。“文革”结束后,当选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主编法律学丛书。此外,他还担任中国政治学会名誉会长、全国总工会法律顾问、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中国政法大学名誉教授等职务。撰有《法国的政治组织》(1930)、《德国的政府》(1934)、《法国的政府》(1934)、《比较宪法》(1938)、《民国政治史》(1939)、《战后世界之改造》(1943)、《中国政府与政治》(1950)等学术专著,合著有《比较宪法》《民国政制史》等。
从词意而言,“端升”含义丰富。《说文》曰:“端,直也。”《广雅》曰:“端,正也。”古人常用“端行”“端正”“端庄”形容举止得体、品性正直。端亦有“开头”“起始”之意,例如“开端”“发端”。《说文》曰:“升,日上也。”即太阳之上升、爬高,常比喻新生事物之发展、壮大,所谓“旭日东升”“蒸蒸日上”即为此意。端升书院取二字合意,寓意书院创立,诸事待兴,冀望师生学问精进,德业飞升,来日皆成学界翘楚。据此,“端升”之一解可为:“端行精进,如日之升。”另外,《论语•学而》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中庸》曰:“君子之道, 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论语·子张》曰:“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据此,“端升”之二解可为“务本造端,可阶而升”,劝勉师生敬畏学问,追求真理,超越自我。
端升书院作为“中国政法大学哲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主要面向哲学专业本科生,着力拓展专业通识的“宽度-深度-高度”,提供全方位、特色化的教学空间;打造名家讲堂,以导师制配合“时时、处处、人人”的个性化、浸润式教育,实现书院制和专业教育的贯通对接;通过开展“人类与人文”“历史与国家” “城市与农村”“科技与伦理”“艺术与审美”等主题的深度研学与社会实践、国内外游学、美育实践等活动,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时代与历史, 培养重大问题感知力和发现能力,切实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
同时,书院的部分活动,亦面向全校其他专业有需求的同学开放。
端升书院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为“学之五目”,化学问探究和人格养成于一身,融浸、养、熏、育为一体,构建有特色、切实可行的德育体系、美育体系、健康教育体系,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养成”为核心的自我教育体系,融入教育环境、书院文化、日常教学和生活的全过程,形成全方位“润物细无声”的养育系统,积极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人文底蕴、公民意识、科学精神、文明视野、创新能力、哲学思维、艺术修养的文明继承者、文化传承者和思想创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