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2021年12月12日上午9时,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哲学班与中国政法大学端升书院哲学班开展以“人可能有纯粹利他的动机吗?”为主题的交流会。会议由盛墨林、张芮琪主持,吕明烜老师、宫志翀老师线上指导。

简要的开场介绍之后,同学们自由分组并展开热烈的讨论。进入小组代表发言环节,程启骏首先指出包括天生资质、宗教狂热、亲密关系、职业义务等利他倾向的可能产生原因并且各加阐述,肯定了纯粹利他与利己并不冲突的重要观点。

 

来自第二组的陆晨阳指出,在形而上的本体论层面,伴随着主体性哲学式微,结构主义泯灭了人的存在——“己”由他者构建,“利己”亦无从谈起;《共产党宣言》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则概括了共产主义的价值原则与理想境界;存在主义者明确提出人是绝对利己的,其代表萨特“他人即地狱”一言阐明了主体性与客体性的必然冲突,又以“义务的向度”调和存在主义的个人性与共产主义的社会性矛盾。在形而下的伦理学与目的论层面,从霍布斯“自然状态”与社会契约出发,利己使得基于行为本身的审判成为可能,从而奠定了法律社会的理论基础;为了维持上帝的绝对权威与天国裁决的正当效力,利己主义的建构对基督教社会而言同样是必要的;在儒家“天下大同”社会理想的背景下,孟子的性善论视恻隐之心为人之本能,董仲舒“天人感应”一说则把利他置于利己的框架内。陆晨阳最后回归到“传统哲学框架中,人是绝对利己的”这一结论。其发言富有见地、旁征博引,成为活动的第一个高潮。

第三组的第一位代表揭示出利他演化自社会基础及其合理性,并在性质与程度两个方向上尝试确定“纯粹”的准确含义;第二位代表畅想建立一个纯粹利他社会的可能性,也看到了其中整体善与个体善的对抗。一个亮点在于利己与利他的二元对立被推扩为自利、利己、利他的三元结构,从而为解释利己与利他之争提供了一个公共的基点。

主持人各做一番总结:张芮琪分析了“纯粹”一词所包含的“完全的”或者“天然的”两大要义,继而为廓清“他”的指向和“己”的范围做出了努力;盛墨林借助加州大学一项心理实验的成果验明了道德选择的结果潜在于人的先天本能之中,并辅以伊壁鸠鲁“原子的偏斜”之类比,认为利他产生自利己自有其必然性。

在自由发言与讨论的环节,卢珺朕首先发言。他指明了行为与动机之分,并进一步细化出道德动机与利他动机。他否认以自我牺牲作为利他的必要条件,从而降低了实现纯粹利他的难度。在之后的讨论中,发言的广度与深度均得到了提升。心理利己主义作为利他的最大敌人,其看似无懈可击的论证对利他的合法性构成了挑战;自由意志与决定论是一个重要的相关话题,而承认自由意志更是认定利他动机存在的先决条件;近代基因学说为解释人的行为选择提供了一条新的进路,然而基因作为物质,其解释效力能否真正触及“纯粹”却是可疑的。另一种突破性的观点认为,“他”并非我之外的他人,而是我之上的无限“他者”;在这一意义上,利他是理所当然的,甚至构成自我产生的条件。此外,弗洛伊德“梦的解析”、黑格尔“异化”等诸多理论或学说的引入,大大增强了交流会的学术性与严谨性。

末了,讨论的焦点集中在中国先秦哲学上——儒家“爱有差等”、墨家“兼相爱,交相利”及两派之论争为该话题的深入探讨提供了古老的思想资源。

最后,张芮琪做了简要的总结,并邀请二位老师点评。吕明烜老师表达了对于时代不同学生讨论问题所用方法不同的感受,进而呼吁一种由“天”到“人”的视阈转换,以便于厘清讨论的要点并保证有所侧重,并呼吁同辈学生之间更多的交流与时代关怀。宫志翀老师肯定了学生们讨论的热忱、广博的知识,也对学生做到“消化”自觉提出了要求,这将有助于明确不同流派、不同学说的交锋与呼应。 

12时许,交流会进入了尾声。交流会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无论是踊跃的发言、大胆的质疑,抑或是安静的聆听、记录与思考,都展现了学生们求真的渴望与内心深处的人道关怀。此外,本次交流会也成为未来两校间的合作与互动的范例。

 

/蓝云阳

上一篇:蛰龙已惊眠,一啸动千山——二月二“龙灯记”定向越野活动成功举办

下一篇:书院活动|执子之手看秋,“杏”甚至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