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夫展|活动回顾
逸夫楼一楼,47幅风格各异的画作被整齐地陈列和粘贴在明亮的展厅,吸引不少同学驻足观看。这47幅作品,是近年来美学原理、美学史、艺术哲学等课程的平时作业汇选;或热烈、或安静的笔触,展现的都是学生们眼中法大的美。春花和秋叶,红墙和蓝天,不仅仅画出个人的艺术体验,还唤起众多学子都能会心一笑的情感共鸣。朱光潜先生认为,“美是主客观统一”。审美的教育不仅需要理论的滋养,还需要实践的尝试。本次展出的画作虽然都不是专业的作品,但稚嫩的笔触背后,展现出的却是热烈滚烫的心灵和善于发现的眼睛。法大校园很小,小到她的一草一木我们都那么熟悉和亲切;法大校园也很大,有那么多的地方可以唤起我们的情感体验以及创作激情。正如一位创作者所言,“法大的云我们画了很久,也希望大家抬头看看云,它们很美,比画上的要美。”美,就绽开于角落,等待你我去发现。
参观感想:
伍隽洁:
不管是高饱和度的撞色带来的激烈冲突,还是明媚的糖果色展现的优美甜蜜,抑或是理智的大片冷色基调搭配局部的暖色凸显的对比之美,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些画面都是我平时十分熟悉的,但我从未注意到它们;这不是艺术家的作品,它们属于生活的有心人。好久没有停下脚步看一颗星星,好久没有拿起画笔,像个稚嫩的小孩一样,记录那些好看的东西和喜爱的瞬间......丧失了对美的感受力,生活必然坍缩为一片空寂。化用王阳明的一段话:“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不管是画中的美还是现实的美,不管是艺术的美还是哲学的美,都留待你我去发现、去感受、去体会。
杨孟莹:
看了画展,我发现在法大有许多美丽的角落。平时总是匆匆忙忙经过或者在低头玩手机,都没有仔细地去留意身边的美。这次画展让我在体会到美和哲学的同时,也激励我去主动发现和留意身边的美好。
虞惠任:
在这个展览中我看到了许多本专业师兄师姐的精心创作,他们进行了艺术哲学的学习以及作品的完成。在艺术的创作中,总带有一些哲学的色彩,比如视角。在这些异彩纷呈的作品中,我们会注意到画面切入视角的不同。我相信将哲学融入艺术的创作中时,这便是很好的体现。
卢珺朕:
哲学家渴望美的旅途,斑斓的色彩最能体现丰富的灵魂,而充分的智慧能使其真正动人。同学们的佳作令人赞叹不已,我于其中看见数十个经过思考探寻出的方寸世界。
秦岭:
大二大三时曾上过艺术哲学和美学的课程,当时的场景仍近在眼前。在逸夫楼的天井中,第一次真正为阳光带来的斑驳陆离所触动。直至今天还偶尔摘去眼镜,享受近视和散光带来的印象派般的世界,享受颜色的交织与情感的投射。在艺术哲学的课程上,第一次理解到亲自创作对于学习美学和艺术哲学的重要作用,拿起不同的工具,不同的笔尖竟承载了不同的文化,让人不自觉地绘写心物碰撞的不同侧面。正是美,推动我去注意感官、情绪,注意感性世界的敏感与意义,注重在各式各样的场景中触碰自然,体会情感,与风、雨雪、草木、阳光、沙滩、大海有肌肤之亲,与爱、恨、悲、喜相伴相随,关注以前我最不擅长的那一维。私以为美真是一种精致的迷狂,虽然不同人的体会如此不同,虽然现实的美可能掺入种种杂质,但说到美,便悠然而发一种喜悦。
课程上的作品在技巧上可能显得稚嫩,但饱和的色彩、认真的笔触无不透露出毫不含糊的情感,这种自然流露本身我想并不逊色于艺术史观念中的繁星点点,无不让我感受到年轻的情感和生机。
田萍:
看了这次画展之后,我发现在法大真的到处都是美,开学时老师们说的“小而美”真的是名符其实。“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其实哲学和美学一样,都来自日常生活,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这次的关于美学哲学的展览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我对于美学哲学的探索兴趣。